四川再生稻 高位如何谋突破

2023-10-09 10:34:14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三块测产田平均亩产489.9公斤,其中产量最高田亩产517.4公斤……”10月7日,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在由中国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省内外科研单位的专家共同见证下,四川再生稻测产平均产量再创新纪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进入深秋,中稻收割工作收尾,蜀乡田野转眼又成了再生稻的“天然舞台”。

纵观我国悠久的稻作历史,再生稻总有一席之地。头季水稻割毕,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温、水、养分条件下,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

这种蕴含劳动智慧的“一种两收”的水稻栽培方式,一度为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增加粮食增产“解题新思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四川稻区一直以来重视再生稻生产和研究。

今年,四川凭借550万亩蓄留面积,继续稳坐全国乃至全球再生稻生产第一交椅。从战争时期的“紧急增产工具”,到如今的“粮食安全保障”,四川再生稻发展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回 望

峥嵘岁月风起稻花香

任何一部历史,都有难以磨灭的“闪光瞬间”——四川再生稻发展也不例外。

时间回到1937年。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杨开渠教授正式提出一年之内的紧急增产计划——再生稻种植,以期缓解抗战严峻形势下的粮食危机。

据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回忆,杨开渠教授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再生稻的学者。根据他的建议,再生稻率先在四川地区试植,然后向长江流域推广。据统计,1941年到1945年,再生稻在四川推广50余万亩,产量达3000余万斤。

1991年,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孙晓辉主持的“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水稻栽培技术的进步,使再生稻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四川“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新种植制度就此落地。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四川再生稻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一直在全国保持领先。”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如数家珍。1999年,自贡市富顺县再生稻有收面积达35.91 万亩,总产达 5.19 万吨,从此成为全国再生稻总产唯一超1亿斤的县份。

进入新世纪后,再生稻粒芽肥技术等方面的改进,让再生稻产量水平“更上一层楼”。三年前的秋天,富顺县领导前往湖南农科院拜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汇报该县再生稻情况。袁隆平院士现场题下:“富顺,再生稻之乡。”

沉淀

技术累积引增产质变

在马均看来,作为国际上率先开展再生稻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和最早实现再生稻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省份,四川目前仍是我国乃至世界再生稻规模最大的地区,在再生稻生物学和栽培技术方面的开拓性研究结果,指引了当前再生稻基础理论研究,许多栽培技术仍然沿用至今。

四季更迭,斗转星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徐富贤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了冬水田头季稻“底肥一道清”专用复混肥料和再生季粒芽肥施用方法,农机沉陷阻控技术和栽插规格与收割机机型匹配技术加持下,支撑了川南再生稻“头季+再生”的“吨粮梦”。

除了在川东、川南传统优势产区,以及乐山、资阳、南充、遂宁等市等次适宜区大放异彩,四川再生稻还突破过去“空白区域”,为蜀乡大地“拉”起晚秋粮食生产重要“防护网”。

去年9月,位于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的三台县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台沃中试基地内,再生稻实验田获得300公斤/亩高产,打破四川再生稻“北不过金堂”的传统认知。

去年10月,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改川西平原传统的“一季水稻”为“一季饲草+再生稻”,将再生稻的生长期延长20天以上,以再生稻非适宜区种植条件种出550.8公斤/亩的测产好成绩。

前瞻

交出更多“突破性答卷”

捷报频传的背后,彰显了全省再生稻“技术不断突破、面积稳中有升、区域不断扩展、单产不断提升”的强劲发展态势。作为上述历史性“名场面”的见证者,高级农艺师、农业农村厅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周虹认为大家有理由相信,四川再生稻未来还将交出更多“突破性答卷”。

“一方面,全省正根据气候变化和育种与栽培技术的提高,不断拓展再生稻蓄留区域;另一方面,再生稻品质研究开始走向深水区。”任万军告诉记者,团队的研究论文《头季稻与再生稻稻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及米饭质构特性的差异》在国际农林科学主流学术刊物《食品凝胶》发表,从淀粉精细结构的角度揭示了再生稻稻米好吃的原因,为优质再生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横向对比,四川再生稻在单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往年种植水平看,全省再生稻平均亩产140公斤左右。“在其他省份的高产区域,再生稻大面积亩产能够达到400公斤以上。四川再生稻大面积提升亩产还有很大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

只有解决了机械化问题尤其是机械化收割问题,再生稻才有更大前景——这已成为业内共识,不仅是四川再生稻生产进步的破题点,也是全国再生稻产业的重难点。

四川各地如何为进一步做优再生稻优势特色产业各出奇招?全省正如何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产量品质协同,在新一轮科技变革浪潮中站稳再生稻生产“第一梯队”?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再生稻上新!让“天府粮仓”更丰盈》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行走一线,遍访种植户、专家、农技推广部门,为四川再生稻发展深度“画像”,近距离观察再生稻如何“再生金”、助力“天府粮仓”更丰盈。

关键词: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v 四川再生稻 高位如何谋突破 2023-10-09
v 多地“菜篮子”节后价格出现回落 全国供应形势稳定向好 2023-10-09
v 中国热科院在香蕉抗性淀粉纳米颗粒蛋白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3-10-09
v 青海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 2023-10-09
v 青海省西宁市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 2023-10-09
v 黄河风光好 乡村旅游热 2023-10-09
v 应对当前华西秋雨小麦抗湿播种技术意见 2023-10-09
v 科技助力宣城肉鸡全产业链升级 2023-10-08
v 河南通许:种粮大户话丰收 2023-10-08
v 新疆阿克苏地区740万亩棉花陆续开始采收 2023-10-08
v “第二届全国节水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将于11月在深圳举办 2023-10-08
v 北大荒农业股份青龙山分公司开展主题助农活动 2023-10-08
v 河南信阳市平桥区:机收减损大比武 推广良技护丰收 2023-10-08
v 河南省南乐县:百万发展基金助力乡村振兴 2023-10-08
v 河南息县:多彩夜经济 浓浓烟火气 2023-10-08
v 中国—新西兰农业联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023-10-08
v 中国—新西兰农业联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023-10-08
v 山东临朐:惠民综合体提供一揽子便民服务 2023-10-08
v 最高法发布妥善化解灾后矛盾纠纷典型案例 2023-10-08
v 云南宁蒗:打造示范样板地 典型引路助发展 2023-10-08
v “东极第一村”的幸福生活——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建设富美乡村纪实 2023-10-08
v 武汉黄陂区:污水变清流 乡村美起来 2023-10-08
v 盘锦市“蟹王”争霸庆丰年 2023-10-08
v 培育壮大“三峡柑橘”品牌 2027年重庆柑橘综合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2023-10-08
v 辽宁粮食丰收在望! 2023-10-08
v 肇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2023-10-08
v 河北打造中药材种植“两带三区” 2023-10-08
v 正宁紫苏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2023-10-08
v 广西推出百香果新品种 单果最高可达120克 2023-10-08
v 10月8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昨天下降0.13个点 2023-10-08

种植基地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2022022245号-33
联系我们: 435 226 40@qq.com